歡迎進入飛諾美網站!
在進行SPE(固相萃?。┓椒ㄩ_發或日常檢測時,我們常常緊盯回收率是否“達標”。當回收率低于預期,我們會自然地想到是提取過程有損失。但當回收率“爆表”,遠超100%時,許多分析人員反而會感到困惑:多出來的部分是從哪來的?
誠然,如許多技術指南所指出的,SPE操作中的問題是常見誘因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全面的認知:回收率 > 100%是分析方法存在“正向系統偏差”的信號,而這偏差可能來源于整個分析流程的多個環節。
需要明確的是,在方法驗證所規定的允許范圍內,微小的正向偏差是分析方法本身固有的、可以接受的合理波動;只有當回收率持續且顯著地超出標準或規范范圍時,才意味著系統可能存在異常,需要進行我們下文所詳述的系統性排查。
01 共洗脫干擾物:基質里的“隱形干擾者”
問題根源
樣品基質中可能存在一些雜質,SPE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去除它們。但如果這些雜質未能被有效分離,就會與目標分析物一起被洗脫(即“共洗脫”)。在后續的色譜或質譜分析中,這些干擾物可能:產生與目標物重疊或難以分辨的色譜峰,導致積分面積偏大;或通過基質效應增強目標物的離子化效率,使質譜儀器檢測到的信號高于實際值。
解決方案
● 優化洗滌步驟:調整SPE方法中的洗滌溶劑種類、濃度或體積,讓雜質在洗滌階段被選擇性去除,只留下目標分析物吸附在填料上。
● 換用更合適的吸附劑:如果當前吸附劑選擇性不足,可考慮更換為選擇性更強的吸附劑。例如,若分析物或雜質可電離,采用離子交換吸附劑通常能獲得比反相吸附劑更純凈的提取物。
● 調整分析方法:如果雜質和目標分析物的色譜峰能分開,也可以不改動SPE步驟,直接優化后續檢測方法(如調整流動相、柱溫),使兩者的峰分離,避免干擾。
● 空白扣除:平行處理一個空白樣品,確定干擾物的本底值,并在計算最終結果時將此空白值扣除。
02 溶劑/吸附劑污染:源頭把控不足
問題根源
有時,干擾物并非來自樣品基質,而是來自SPE實驗的“源頭材料”——例如洗脫用的溶劑本身含有微量雜質,或SPE柱的吸附劑在生產、儲存過程中殘留了一些與目標化合物性質相似的物質。這些污染物會與分析物一起被洗脫,導致檢測結果偏高。
解決方案
● 預清洗吸附劑:在上樣前,使用足量的洗脫溶劑對SPE柱進行預平衡和清洗,以沖走吸附劑中大部分潛在污染物。
● 空白運行校準:單獨用“空白SPE柱 + 洗脫溶劑”進行一次實驗(不加載樣品),檢測其中是否有污染物。計算回收率時,從目標峰的信號中減去這個空白污染信號,以消除干擾。
● 更換溶劑品牌或批次:如果確認是溶劑帶來的污染,直接更換純度更高的溶劑(如從分析純升級為色譜純),或更換另一批次的溶劑,通常能解決問題。
03 內標異常:參考點“失準”
問題根源
內標是計算回收率的“基準”。如果內標的回收率不穩定或顯著低于100%(例如內標未能很好地從SPE吸附劑上洗脫,或在實驗過程中被降解),那么以它作為基準進行校正時,就會系統性地計算出偏高的目標物回收率。
解決方案
● 選對內標:優先選擇與目標化合物“性質相似”的內標(如結構類似、極性相近、保留行為一致),這樣內標的回收率能更貼近目標分析物,提供更可靠的參考。
● 監控內標行為:密切關注內標本身的響應和回收率,如果其回收率不理想,則該批次定量結果的可信度存疑。
● 考慮替代方案:如果內標法無法穩定建立,可嘗試使用在樣品提取完成后、上機前加入的外標來計算絕對回收率,作為方法評估的參考。
04 回收率計算不準確:細節出錯
問題根源
有時問題并非出在實驗操作,而是出在“計算環節”——例如稀釋因子漏算、色譜峰積分錯誤,或分析方法本身存在漏洞,這些都會導致最終的回收率結果虛高。
解決方案
● 核查計算過程:重新檢查所有計算公式,重點確認稀釋因子(如樣品加載前的稀釋、洗脫后的定容稀釋)是否全部計入,避免因漏算導致結果偏大。
● 審查積分參數:重新檢查色譜圖的積分基線和峰識別設置。不恰當的手動或自動積分是導致峰面積不準的常見原因。
● 驗證分析方法:確保儀器方法處于最佳狀態,校準曲線線性良好,并且進樣溶劑強度不會引起峰形畸變。
總結與排查步驟
遇到回收率遠超100%時,建議按以下步驟系統排查:
先做空白驗證(空白樣品 / 空白SPE + 溶劑),排除基質雜質和源頭污染;
檢查內標回收率,確認參考基準是否可靠;
核查計算和積分,避免細節錯誤;
根據排查結果,針對性調整SPE方法或分析方法。
SPE回收率超100%并不可怕,只要找準原因,逐步優化,就能獲得準確的實驗結果。如果您在實驗中還遇到其他問題,歡迎留言,我們一起交流探討!